江苏省环保厅认定的环境综合检测资质
广州破解“垃圾围城” 靠出什么大招
- 文章来源:宿迁泰斯特安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21
城市垃圾一直以来是最难解决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如今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无法回避这一难题。在我国,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但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如何解决垃圾围城”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作为一个城区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广州每天需要处理生活垃圾约2.26万吨,破解“垃圾围城”难题的任务艰巨。分布在全市的五大资源热力电厂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的制度体系逐步成形……记者深入采访广州垃圾分类处理一线人员后发现,过去四年,从打响攻坚战到全市全面铺开、再到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正在迈入新阶段。
截至今年6月底,广州全市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的社区达到781个,参与“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人口占全市社区人口的46.16%。
大城市如何破解“垃圾围城”难题,广州正在用实践给出答案。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探索,广州垃圾分类处理逐步创造出切实可行的“广州经验”。
经验1
协同治理一年四万人参观垃圾处理一线
2014年,广州社会各界4万多人先后参观了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厂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越来越多市民开始接受垃圾分类处理理念。此外,广州市在12条街道共400多个小区设立“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试点,收集垃圾治理经验将逐步向全市推广。
日前,广州市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暨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召开,让更多人见证了广州垃圾治理的努力与进步。从2012年开始,每年7月10日召开的垃圾分类处理大会,已经成为广州城中大事。
寻求垃圾治理的共识,广州用坦诚开放的态度赢得市民“点赞”。广州组织开展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万人行”活动,去年以来4万多社会各界人士先后参观了垃圾焚烧厂、卫生填埋场、餐厨垃圾厂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通过参观对比,更多市民开始接受垃圾分类处理的理念,表示要将垃圾分类变为自觉行动。
垃圾处理问计民意,广州更是迈出了制度化常规化的一步。从2012年开始,广州公开面向社会遴选出19名社会公众代表,组成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调动公众参与城市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全过程监督的积极性。
短短四年时间,政府、社会、企业、市民层层接力,各尽其责,激发出垃圾分类处理的万众创新,一个个浓缩着治理智慧的垃圾分类处理样本脱颖而出。
2014年,广州正式在12条街道共400多个小区设立“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试点。天河区云龙苑是试点之一,这个拥有2100多名居民的社区,如今家庭垃圾分类参与率达100%,投放准确率达93%。2014年社区生活垃圾总量由402吨减至289吨,减量达113吨。
在云龙苑物业处经理彭家毅看来,督导员、志愿者队伍、视频监控及奖励措施成为小区高参与率的重要原因。小区物管在垃圾投放点增设了3个视频监控探头,全天候掌握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对没有按要求分类或投放的居民,由督导员上门进行指导。
在海珠区江南中街,办事处主任朱俊学说,该街道创新设置流动分类收集车,固定时间段在投放点收集垃圾,环卫工人全程指导居民投放,居民对垃圾分类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投放结束立即清运至压缩站或吊装点,避免垃圾在社区过夜。
从今年开始,这些试点创造的治理经验,将逐步向广州全市推广。
经验2
撬动市场力量第三方服务模式雏形初现
通过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带动社区垃圾分类试点的模式,越来越多环保公司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街镇垃圾分类工作中。过去一年,广州回收再生资源总量约250万吨,仅仅废玻璃、废木料的处理,相比垃圾填埋的开支,节约处理费超千万元。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长,章晋涛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一套集自动统计准确率、自动给参与住户计分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对于愿意且分类准确投放垃圾的市民,设备可自动给打分并赠送油盐等生活用品。
越来越多像章晋涛这样的企业家走进广州垃圾分类处理一线。记者采访发现,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的第三方服务模式在广州已具雏形,越来越多环保公司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街镇垃圾分类工作中。
《广州市创建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处置利用,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和处理将全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逐渐涌入的市场力量撬动着垃圾分类处理的新变革。
在白云区垃圾压缩站,居民家的废旧玻璃瓶开始一场新的漂流。处理企业定点计量回收,分拣分类后的玻璃瓶被运送至白云区废玻璃回收处理中心。机器对分类后的玻璃进行破碎、清洗和简单加工后,碎玻璃产品最终将提供给玻璃制造企业,作为熔制玻璃制品的原料。
通过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带动社区垃圾分类试点的模式,在海珠、荔湾、白云、花都、增城等区域遍地开花。这背后延伸出一条多方共赢的产业链条——回收企业与街道、社区、物业小区、环卫站等机团单位进行回收对接,居民分类后将低值可回收物按市场价卖给环卫工,环卫工收集或进一步分类低值可回收物后卖给回收企业以增加收入,企业拿到稳定的回收资源进行持续运作,街道实现了垃圾排放减量。
广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一年,广州全市回收再生资源总量约250万吨(日均回收近7000吨),其中仅废玻璃、废木料两项就达15万吨。仅仅废玻璃、废木料的处理,相比垃圾填埋的开支,节约处理费超千万元。
根据广州市的部署,近期各区街镇都要建立起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引进企业建立垃圾分类促进中心,构建有害垃圾、低值可回收物、餐厨垃圾的专门回收体系,健全垃圾分类数据采集和社区动员机制,推动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工作。到2016年底,将打造20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流处理减量示范点,创建20家再生资源回收和开发利用重量级“企业军团”,努力培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经验3
制度创新+大数据
垃圾分类打磨“突围”利器
广州将建立垃圾处理收费与政策激励并行机制,推动垃圾分类社会参与。还将争取在2016年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多功能、资源共享、管理高效的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平台,助推广州垃圾分类跨越式发展。
去年7月10日起,广州在全市全面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实施单位和个人应“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否则将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广州市城管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试行办法》已于今年下半年实施,接下来还将制定《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细则》《广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
这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是广州改革创新垃圾治理模式的缩影。破解垃圾治理难题,广州有着一系列立意高远的谋篇布局。
制度改革正在酝酿,垃圾收费改革将分步实施,力争2015年下半年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老六区推开。广州还将建立垃圾处理收费与政策激励并行机制,建立起与垃圾分类工作相适应的“谁排放、谁付费、多排放、多付费,分类少付费,不分类多交费”的收费机制,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社会参与。
技术的创新正在涌现,物联网和大数据管理等新技术被应用到垃圾分类处理上。在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一个以“指挥大脑”为核心的数据云端正在建设。负责该项目的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静山介绍,促进中心把全街787个垃圾产出点分为69个类型,可逐步有针对性地独立回收,不断减少流入环卫收运系统的垃圾种类和数量。
广州市城管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广州将争取在2016年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多功能、资源共享、管理高效的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平台,使之成为助推广州垃圾分类跨越式发展的利器。
在专家看来,垃圾分类大数据、云平台的建立,能够对诸如垃圾成分、分类习惯、资源流向、价格走势等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梳理,有效实现对全市垃圾分类全过程的精准监控与科学调控,有利于推动“城市矿产”交易平台的建设,打造和形成“广州价格”。
从制度的改革到技术的创新,从社会的协同治理到市场的开放,广州在垃圾分类处理锐意创新的实践,有望打磨出“垃圾围城”的突围利器。
从垃圾分类处理出发,广州正在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人们期待,伴随着垃圾分类的探索,广州的城市治理体系进一步升级,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城市环境越来越好。
- 上一篇:界首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处理项目
下一篇:大气污染治理促进经济转型